网站首页 > 管理论文> 文章内容

现代管理学重点内容

※发布时间:2022-6-23 21:04:59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梦见洗头掉头发5. 人本思想的依据 :人是管理的主体; 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最重要的管理要素;做的工作是管理成

  14.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是 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 2)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 3) 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 4)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 5) 能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力。

  15. 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这决定了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25. 亚当 斯密 ( 英国古典经济学 ): 在 《 国富论 》 中 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的变化;

  26. 罗伯特 欧文 (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首次提出了 关心人 的哲学,人事管理的 、“ 人际关系之父 ”。

  28. 管理科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管理科学是从美国管理学家 泰勒 开始的 。

  29.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指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 、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31.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提高劳动生产率 ; 招聘第一流的工人 ; 实现标准化 ;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 差别计件工资制 ; 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 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 “ 心理 ”。

  32. 优点 /影响:开创了管理研究的先河;使人类的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科学管理是发展的。

  33. 局限性 /缺点:对人的看法错误即经济人假设;重视技术因素,忽视社会因素;标准定额是不合理 的;未能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34. 代表人物:法国的 法约尔 ,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 代表作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

  35. 主要内容 :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比如跳板原则 )。

  36. 贡献 /优点:为管理科学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般管理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采用演绎方法全面研究管理问题。

  37. 缺陷 /不足:由于过于追求管理理论的一般性,因而忽视了对具体管理过程的分析,忽视了技术层 面的研究,以致缺乏可操作性。

  38. 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 。 代表人物 是梅奥 —— 主持了霍桑实验 —— 创立了 “ 社会人 ” 。

  39. 霍桑实验分析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 :企业职工都是 “ 社会人 ”,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0. 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与古典管理理论相比 : 由原来的以 “ 事 ” 为中心 , 发展到以 “ 人 ” 为中心 ; 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 “ 人性激发 ” 的管理;由原来的管理,发展到参与管理。

  44. 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 : 麦格雷戈 X理论 -Y 理论 、 阿吉里斯的不成熟 -成熟理论 、 沙因的人性假设理论 。【麦格雷戈把传统观点称作 X理论 。】

  46. 利克特等人通过调查和研究,归纳出 -权威式、 -权威式、协商式、群体参与式。

  47. 斯托格第和沙特尔的 “ 四分图 ”理论把影响领导行为的因素概括为 “ 关心工作 ”和“ 关心人 ”两种 。

  52. 孔茨认为 ,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大的学派有六个 即管理过程学派 ; 经验主义学派 ; 社会系统学派 ; 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54. 经验主义学派 —— 向大企业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旨 -彼得 · 德鲁克 。

  56. 决策理论学派 —— 西蒙 。观点 :管理就是决策 ;强调发挥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提出了决策的 准则,主张用 “ 令人满意 ” 准则取代最优化标准;把决策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57. 系统管理学派 —— 卡斯特 、罗森茨韦克 ;观点 :把管理组织视作一个系统 ;对组织的运行进行了系统分析。

  58. 权变理论学派 —— 伍德沃德 、 菲德勒 ; 观点 : A管理中不存在最好的方法 , 管理者必须明确情景中的变数 ,了解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把握原因与结果的复杂关系 ,针对不同情况而灵活变通 。

  B管理学的人物就在于归纳出管理中的情景由哪些因素所组成,以及有多少种存在状态,有多少种管理方法。

  60. A型 : 典型的美国企业管理模式 ,短雇佣期,评价和升级短快,属于局部关系。明确形式化控制 。

  61. J型 : 典型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 ,长雇佣期,评价和升级短慢,属于整体关系。内在控制

  63. “ 企业再造 ”即“ 公司再造 ”、“ 再造工程 ”,是指企业为在产品与服务质量 、顾客满意度 、生产与管理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上能够得到显著改善,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是对于 企业过程 的再造。

  67. 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 :( 1) 重建市场边界 ;( 2) 注重全局而非数字 ;(3) 超越现有需求 ;( 4) 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 ;( 5)克服关键组织障碍 ;( 6)执行于战略。

  69. 蓝海 :是指未曾开辟的新兴市场 ,这一市场中的客户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获得了利润高速增 长的机会。

  70.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诸侯征战 ( 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混乱(底层的文化得到发展)经济体制变革;教育发达。

  71. 日本的企业家不约而同地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 “ 武器 ”,作为日本企业文化核心的 “ 团队 ”,正是家族伦理观念的运用,故日本企业文化被称为 “ 家族主义企业文化 ”,日本的资本主义被称为 “ 资本主义 ”。

  73. 中庸思想:成为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把事物的发展归纳为三种状态,即不足、、过度 ,只有 、适度才是理想的状态 。“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 论语 》一书 ,成为研究孔子思想最直接 、 最重要的依据。

  76. 民本思想 :孔子的经济管理思想突出了民本特色 。孔子提出 “ 富而后教 ”,开创富民思想先声 。

  77. 义利统一思想:孔子主张 “ 见利思义 ”“ 义然后取 ”,孟子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78. 商鞅的管理思想 :“ ” 是商鞅管理思想的核心。为中央的君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商鞅认为 ,“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

  79. 慎到的管理思想:慎到主张者在 “ 尚法 ” 的同时,应注重 “ 势 ”,被认为是 “ 势治 ” 派。

  81. 韩非子 的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人性恶论 ;法道万能 :立法必须遵守两个原则 ,一是 “ 必因人情 ”,二是 “ 法不两适 ”;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体系。

  82. 思想代表人物 : 。 道的 :“ 道 ” 是思想的核心 。“ 道 ” 的 。( 人类生活的准则 、客观存在的本源 、治理国家的规律和准则 、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思想的代表作 :《 经 》。人性:所持的是 “ 人性本恶 ” 。 主张 无为而治。

  85. 墨子认为 ,贤理天下 ,必须首先知道混乱由何而生 ,才能对症下药 。他强调 “ 兼相爱 、交相利 , 此之法 ,天下之治道也 ”,即“ 兼相爱 、交相利 ”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兴利除害的关键所在。在墨子看来,做官的不可能永远尊贵,百姓不一定始终卑贱,之道,不辩、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

  86. 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 ,可分为 战略决策 ( 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全局性 、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 ) 和 战术决策 (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 决策 )。

  87. 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 ,决策可分 程序化决策 ( 可以重复地用于解决同类的问题 )和非程序化决策 ( 决策过程没有固定程序和常规办法,也称非常规决策 )。

  89. 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可以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 特点: 回溯分析 、 非零起点 、双重优化 )。

  90. 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完全确定 )、非确定型决策(无法估计)和风险型决策(可以预测 )。

  92. 决策理论学派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就提出了 “ 决策 ” 这一概念。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赫伯特 西蒙、詹姆士 马奇。

  95. 阐述了决策过程 , 按照顺序分为: 情报活动阶段 → 设计活动阶段 → 抉择活动阶段 → 审查活动阶段

  99. 决策模式的主要内容。提出了 “ 最优决策准则 ”。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分析的过程。

  100. 有限决策理论 认为 ,在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最优决策 .而只有满意决策 ,主张以 “ 满意决策准则 ”代替 “ 最优决策准则 ”。

  101. 渐进决策理论 : 查尔斯 林德布洛姆 。 主要内容 :( 1) 决策过程是一个 按部就班 的过程 ;( 2) 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 。( 3)决策必须控制风险。

  102. 集团决策理论 提出者 杜鲁门 和 莱瑟姆 。 内容: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的结果;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

  103. 精英决策理论 :追溯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 内容 :( 1)社会分化为的少数人和的多数人 。( 2)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 。( 3)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4)在的基本价值观和这一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 5)公共决策所反映的不是的要求,而是反映了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 。( 6)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的直接影响。

  105. 决策中枢系统 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处于统率和支配地位。决任务 有: 确认决策问题;明确决策目标;组织决策方案的设计;选择决策方案。

  106. 决策咨询系统 也被称为公共决策的 “ 思想库 ”或 “ 智囊团 ”。 任务 有 : 发现决策问题 ;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提供决策预测研究

  107. 决策信息系统 是决策中枢系统的神经系统。决策信 。 任务 有 :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

  108. 现代决策程序的步骤 :( 1)发现问题 ;( 2)确立目标: 目标要有 针对性、明确性、时效性、可行性、规范性 ;( 3)拟定方案( 4)选择方案 。

  109. 全体一致规则 也称为 “ 一票否决制 ”。决策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 ;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 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决策结果达到 “ 帕累托最优 ”

  110. 多数裁定规则有两种基本形式 :简单多数规则 ( 选得票最多的 ,不用过半数 )和 绝对多数规则 ( 必须过半数,容易出现 “ 周期多数 ” 或 “ 投票悖论 ” 现象 )。

  111. 头脑风暴法,亦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采用开会的形式,将有关专家聚集到一起,依靠专家的创造性思维 ,对有关决策问题进行讨论 ,从而做出决策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以 8-12 人 为宜 ;专家提出方案(头脑风暴会议最中心的环节 )。

  112. 实施头脑风暴法的原则 :“ 庭外判决 ”原则 、畅想原则 、追求数量原则 、取长补短和改进原则

  113. 德尔菲法 : 20 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 兰德公司 首创和使用 , 采用函询的方式咨询专家们的方法 。 一般来说,专家小组的人数为 20-50 人 为宜;德尔菲法是一种费用低、效果好的决策方法,它特别适 用于缺乏客观信息时的长期预测和方案估计。特征:匿名性(最重要)多次信息反馈;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

  114. 方案前提分析法 是是通过分析、评估决策方案,赖以成立的前提,从而达到分析、评估决策方案本身的方法。有 “ 迂回探索 ” 的特点 。

  115. 决策树法 : 构成要素 :( 1) 决策节点 ( 根基 );( 2) 方案枝 ;( 3) 状态节点 ;( 4) 概率枝 ;( 5) 结 果点。决策树法适用于风险型决策,带有很强的 主观性 。

  116. 组织的构成要素 :( 1) 目标 ;目标是组织的第一要素 ;( 2) 人员 (组织的主体、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组织要素 );( 3)物财 ;( 4)信息 ;( 5)机构 ;( 6)职位 ;特征 :职位以工作为中心而设置 。( 7) 权责 ;( 8)程序 ;( 9)规制。

  119. 非正式组织:起源于霍桑实验。 巴纳德首次提出 。( 1) 积极作用:协助工作;分担领导;增加稳定;;制约领导 。( 2) 消极作用:保守倾向;角色冲突;滋生;不良压力 。( 3)如何管理: 一分为二、无害支持、目标结合、为我所用。

  120. 组织理论的演变经历的四个阶段 :( 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泰勒 —— 科学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 —— 一般管理组织理论 ;韦伯 —— 科层组织理论 );( 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 梅奥 ——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巴纳德 —— 组织平衡理论;西蒙 —— 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 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卡斯特 、罗森茨韦克 —— 系统分析组织理论 ;劳伦斯 、伍德沃德 —— 系统权变组织理论 );( 4)创新发展阶段 ( 彼得 .圣吉于 1990 年出版的《第五项 》,创立了学习型组织理论)

  125. 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 1)为基础 。( 2)严格的等级制度 。( 3)职业化原则 。( 4)专业化原则 。( 5)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 。( 6)照章办事原则 。( 7)公私分明原则

  127. 基本观点 :( 1)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 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交流 。

  128. 代表人物 : 美国管理学家格林纳提出 。( 1)创业阶段 —— 幼年期 。( 陷于 “ 领导危机 ”);( 2) 聚合阶段 —— 青年期 。(陷于 “ 自主性危机 ”);( 3)规范化阶段 —— 中年期 。(陷于 “ 失控危机 ”);( 4)成熟阶段(陷于 “ 官僚主义危机 ” 或 “ 硬化危机 );( 5)再发展或衰退阶段。

  129. 美国 学者 彼得 · 圣吉 提出 。五项的主要内容有:实现超越;改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进行系统思考 。

  132. 管理层次过多可能会产生的弊病 :( 1)管理人员多,管理成本高 ;( 2)信息传递缓慢且容易出现失线)造成管理者脱离群众以及实际现象,助长官僚主义作风。

  133. 组织趋于扁平化的原因 :( 1)管理费用过高 ;( 2)技术进步 ;( 3)为提高决策和反应速度 ;( 4) 使处于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职员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

  134. 直线制:不设职能机构 ,是 最早、最简单的组织结构模式。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与工艺过程比较简单、产品单一的企业或组织。

  135. 职能制 ,是泰勒提出的。在组织内部除设置层级管理机构外,还按管理职能设若干职能管理机构实现了管理专业化,减轻了领导者的负担,了统一领导的原则 ,所以应用不多

  136. 直线职能制。行政主管对下级管理机构和职能管理机构均实行直线式的垂直领导 。上级职能管理机构与下级职能管理机构是 指导关系 。

  137. 事业部制 :其主要特点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事业部,实行企业集中决策、事业部经营的管理方式;企业最高管理层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企业的方针政策、总目标和长期计划。

  138. 矩阵制:将管理机构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职能管理机构;二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 容易导致双重领导。比较适合创新企业,

  140. 狭义人力资源: 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素质

  141. 人力资源的特点 :( 1) 能动性 (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 )( 2)时效性 。( 3)时代性 。( 4)重复开发性 。( 5)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 ( 生产性大于其消费性 )。

  144. 论述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 1)对人的认识不同 ( 2)管理原则不同 :① 传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 ;②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 。( 3)管理方法不同 ( 4)管理内容不同: ① 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组织招募人员。 ②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着眼于未来,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 。( 5)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

  145.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 、 人力资本 、 人才商品化。

  147. 内部招聘 :( 1) 优势 : 1) 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 ; 2) 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 3) 有 利于鼓舞士气 ,调动组织积极性 ; 4) 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5) 手续简便 , 成本低 。( 2) 局限性 :

  1) 造成 “ 近亲繁殖 ” 现象 ;2) 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 ; 3) 人员选择的有限性 ( 得不到 一流管理人才 )。

  148. 外部招聘 :( 1)优势: 1) 可以发挥 “ 外来优势 ”; 2) 利于缓和组织之间的紧张关系; 3) 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4) 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 。( 2)局限性: 1) 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 2) 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 3) 组织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

  149. 绩效考核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评分法、目标管理法、排列法(排序法 )、相对比较法、 360 ° 评价法平衡计分卡。

  153. 薪酬确定的原则:与组织战略一致原则;按劳付酬原则 ; 同工同酬原则;比较平衡原则;定期增薪原则;法律保障原则

  154. 绩效考核中常见的偏差 :主观偏差 ( 价值取向和感情取向偏差两类 );晕轮效应偏差 ;近因效应偏差;刻板印象偏差;暗示效应偏差;集中趋势偏差等。

  155. 晕轮效应偏差 :因考评对象的某一特征、品质或行为表现异常鲜明、突出,从而淡化以至了其他方面的表现。

  156. 近因效应偏差 : 由时间和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误差,即考评者主要依据考评对象的近期表现对其做出评价。

  157. 刻板印象偏差 :考评者对一类人员笼统、机械、的主观认识影响考评结果形成的误差。

  158. 集中趋势偏差 : 是因为考评对象的工作表现与工作绩效相差比较小,无法拉开档次而造成的考评误差。

  159. 暗示效应偏差:考核人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他人,特别是领导者、技术或学术权威的暗示而对被考核者做出不正确、不准确的评价。

  166. 强制性影响力 :由组织赋予并由法律、制度明确的正式。影响因素包括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167. 非强制性影响力 :是指由领导者自身某些特殊条件才具有的影响力。影响因素包括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

  168. X理论 -Y 理论 :提出者 :麦格雷戈 。X理论的基本观点 :天生懒惰 , 厌恶工作 ;X理论与 Y理论的区别 :( 1)X理论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互矛盾的 ;所以管理上外部控制 ;( 2)Y理论则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应该相互融合。 强调主观能动性 。

  169. 不成熟 -成熟理论提出者:克里斯 阿吉里斯。实行一种 “ 以现实为中心 ” 的领导方式。

  170. 沙因 在 《组织心理学》 提出复杂人 假设 。 有关人性的四种假设 :“ 经济人假设 ”(麦格雷戈所称 的X理论 );“ 社会人假设 ”(由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提出 );实现人假设(沙因归纳,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阿吉里斯的不成熟 — 成熟理论为基础 );复杂人假设。

  172. 德克兰 认为基本优良品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 模型 ”),为个性、行为、自信、想象力;

  173. 领导作风理论 ( 勒温 )领导作风类型 :( 1)式 ( 定位于领导者个人手中 );( 2)式 ( 定位于群体 );( 3) 自流(定位于每个职工手中 )。

  174. 利克特 的领导系统 , 领导方式类型 有四种 :( 1) 一权威式 (集中在最高一级领导独自决策 、 下属无参与 );( 2) -权威式 ( 控制在高层 ,但也会给中下层部分 );( 3) 协商式 ( 重要问题的决策权在高层 ,中下层有部分 );( 4)群体参与式 ( 领导员工共同商议 ,认为此方法领导效率最高 )。

  175. 立大学 的 领导四分图理论 :( 1)低组织低关心 ( 效果最差 ),不关心人 +不重视组织效率 ;( 2)低组织高关心 ( 以人为中心 ):关心人 +不重视组织效率 ;( 3)高组织低关心 (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 不关心人 +重视组织效率 ;( 4) 高组织高关心 (理想 ):关心人 +重视组织效率

  176. 管理方格理论 提出者 罗伯特 布莱克和简 莫顿 :( 1) 贫乏型领导( 1.1 ) 领导者对人对生产都不关 心 ;( 2) 任务型领导( 9.1 ) 领导者高度关心生产和效率,而不关心人 ;( 3) 中间型领导( 5.5 ) 领导 者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都保持正常状态 ;( 4)俱乐部型领导 ( 1.9 )领导者只关心人而不关心生 产 ;( 5) 战斗集体型领导( 9.9 ) 领导者既关心生产,又关心人。

  177. 菲德勒模式 认为有两种主要的领导方式类型:工作任务导向型、人际关系导向型 。( 1)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领导者,在非常有利或非常不利的组织中,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 2)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领导者,在中等有利程度的组织中,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

  178. 标 -目标理论 提出者埃文斯 ,基本内容 有 :( 1)领导过程 ( 确认需要 → 建立目标 → 报酬与目标的关系 → 支持与帮助 → 绩效与满足 → 双方目标的达成 );( 2) 目标设置 ;( 3) 径改善 ;( 4) 领导方式 。

  179.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寿命循环理论)提出者: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科曼 ,认为 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应随着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类型 有( 1)高工作低关系 。表示下属的平均成熟程度处于不成熟阶段 ( 命令式 的领导方式 );( 2)高工作高关系 。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初步进入成熟阶段

  ( 式 的领导方式 );( 3)低工作高关系 。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进入较成熟阶段 ( 参与式 领导方式 );

  181. 常见的沟通障碍 : 传送障碍 、 接收障碍 、 语言障碍 、 地位障碍 、 组织障碍。

  185. 激励的对象是人,准确地说是组织范围内的。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满足之间,可以用简单的模式表示为: 需求 → 动机 → 行为 → 满足 。

  186. 激励方式:目标激励 、 惩 激励 (最常用 )、 竞赛与评比激励 、 关怀与支持激励 、 榜样激励。

  187. 马斯洛 需求层次理论 内容 :( 1) 人类的基本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 实现需要【低 → 高 】( 2) 人类需求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 : 处于低层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属于物质需求 ,处于高层的归属需求 、尊重需求和实现需求属于需求 。各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 ;( 3)任何层次需要不会因实现而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力不同。

  188. 成就需要理论提出者: 麦克利兰 。 主要内容 :( 1)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 ;( 2)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需要、成就需要、社交需要 ;( 3)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 高度需要、适度 成就需要、低度社交需要 。

  189. 双因素理论提出者: 赫茨伯格 。( 1) 保健因素:工作因素即工作本身之外的条件属于不满意因素 。( 管理政策 、 管理方式 、 监督方式 、 工资收入 、 人际关系 、 安全状况 、 生活条件 )( 2) 激励因素:是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比如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肯定、工作具有挑战性、负有更大责任、职业得到发展等。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使 工作丰富化 ,有两层含义:一是职务内容的 扩大化;二是工作意义的丰富化。

  190.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在内容型激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波特 — 劳勒模式 。

  191. 期望理论 提出者 弗鲁姆 。( 1)依据 :不满足 -生产效率 假设 。( 2) 基本观点 :要调动工作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 绩效与个人努力的关系 ;绩效与励的关系 ;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 3)基本观点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V · E( M:激励力量 , V:目标效价 , E:期望值)

  192. 公平理论 提出者 亚当斯 。( 1) 研究的侧重方向:研究利益分配,尤其是工资报酬分配的合、公平性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人们主要通过纵、横两方面的比较以判断所得报酬是否公平 。( 2) 基本观点 :1) 人们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绝对量 ; 2) 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相对量 。( 3) 不足 : 1)只注重分配公平,即物质报酬数量分配的公平; 2)忽视了程序公平,即确定利益分配程序的公平。

  193. 波特 -劳勒模式基本观点 :( 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程度取决于激励力的大小 ;( 2)工作绩效还取决个人能力以及对所承担目标任务的了解程度 ;( 3) 励的价值应以工作绩效为标准 ;( 4) 一个人对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取决于他对励是否公平 的 判断 ;( 5) 人们对所得励满意程度将影响下一次承担目标任务 的 行为

  194. 强化理论 斯金纳 提出 。( 1) 依据发挥作用的差异 , 强化可以分为 : 1) 积极强化 ( 正强化 ): 表扬 、 励。 2) 消极强化 (负强化 ):撤销处罚、不再。 3)惩罚: 如 、罚款、减薪、降职。 4) 消退 : 视而不见 、 不予理睬 ( )。( 2) 依据使用频率和时间方面的差异 , 强化可分为 : 连续强化 、 间断强化 。( 3) 强化的作用: 1)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发挥的是、鼓励作用,属于励性强化措施 ;

  2)惩罚和消退发挥的是 、作用 , 属于惩罚牲强化措施 。( 4) 强化的原则 : 1)设立目标体系 ;

  2) 快速反馈,及时强化; 3) 罚结合,以为主; 4) 人所需,形式多变; 5) 多用不定期励

  195. 归因理论 提出者 凯利 和 韦纳 .( 1) 研究内容:人员行为的归因 ; 人员心理活动的归因;对未来行为的预测 。( 2) 韦纳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式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等。

  196. 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根据计划目标的要求,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计划目标实现的过程 。

  201. 按照控制发生在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分为 前馈控制 (又叫 预先控制或事前控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控制 )、现场控制 ( 是一种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 )和 反馈控制 ( 对结果的控制 ,是最为普遍的控制 )。

  203. 传统控制方法包括 :( 1) 现场观察法 ( 最古老、最直接的控制方法 );( 2)统计数据资料分析法 ; ( 3)专题报吿分析法 ;( 4)人员管理控制法 ;( 5)内部审计法。

  204. 现代控制方法包括:程序控制方法、预算控制方法 (预算分为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又 称总预算、全面控制方法。

  206. 全面控制方法主要益控制法、投资报酬率分析法和 管理审计 (最全面、最有力的技术) 等。

  207. 系统分析:提出者: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于 20 世纪 50 年代被引入中国的,到了 80 年代才由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 对系统科学做出了全面的研究。

  208. 系统分析的作用 :使决策者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效率;帮助人们理解政策决定;为人们对系统要素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209. 系统分析的内容 :整体分析 ( 最基本和核心的原则是 整体性原则 )、结构分析 、层次分析 、相关分析 、 分析。

  210. 系统分析的方法:行为研究(现状研究 )、价值研究、规范研究 (应该是什么 )、 可行性研究 ( 这样做是否可能 )。

  211. 系统分析的主要技术:系统分析作为一种科学的决策辅助技术,主要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类 。( 1) 定性方法 : 1) 超分析 ( 仅凭直觉判断做出决策 ); 2) 社会文化分析 ; 3) 未来分析 ;( 2) 定量方法: 1)确定型分析; 2)随机型分析。

  212. 系统分析的局限性 :( 1)有些问题凭借决策者的经验就可以加以解决,进行系统分析成本过高 ;

  ( 2)盲目定量分析 、模型分析 , 忽视了问题的文化 、价值 、 等非背景 ;( 3)政策色彩浓重或涉及干预的问题,系统分析相对来说就失去意义。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来做系统分析。

  214. 网络计划的产生过程 :( 1)在 20 世纪 50 年代 —— 横道图来反映和制定计划 。横道图又称甘特图 , 是由美国人 H.F 甘特发明的 。( 2) 1956 年美国杜邦公司在制定协调企业不同业务部门的系统规划时 , 首次运用网络方法制定了第一套网络计划 。( 4) 1958 年美国海军武器局在制定研制 “ 北极星 ” 导弹计 划时 , 同样应用了网络计划方法 。( 5) 1965 年我国开始应用和推广这种方法 , 因为其主要特点是统筹安排,把它称为统筹方法。

  215. 网络图:是用一系列箭线和圆圈来表明一项任务或工程中所有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的图解模型 。工序 ( 工作 ):行政任务的一个工作单元 ,它需要一定的人力 、 财力 、物力 ,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在网络图中,用实箭线表示工序的活动过程,箭尾表示工序活动的开始,箭头表示工序活动的完成 。事项 ( 又称结点 、事件 ):事项表示工序的开工或完工 ,是相邻工序在时间上的分界点 ,用注有编号的圆圈表示,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箭线的交结点。

  216. 网络计划方法的优点和作用:有利于科学掌握全局;有利于抓住重点和关键;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有利于提高预见性可以更方便地使用现代工具与技术。

  217. 绘制网络图的步骤 :( 1) 确定目标 。( 2) 收集 、研究编制网络图所需的资料 。( 3) 划分工序项目 。 ( 4)确定每一个工序的时间定额或劳动定额 。( 5)确定工序间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确定该工序的紧前 工序、紧后工序和平行工序等 。( 6) 绘制网络图。

  218. 绘制网络图的规则 :( 1)网络图 是有方向 的 ;( 2)任何一项工程的网络图中只能有一个始点事项和一个终点事项 ;( 3)网络图中 不能有回 ;( 4)箭线要用水平线或具有一段水平线 年代 日本丰田 发明了精益生产方式,提出了精益企业的概念。其核心是追求一种 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 的生产系统,尽量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精益管理思想认为,基于 顾客需求 拉动 生产,而不是通过生产拉动消费。提倡全过程的高质量,要求 一次做对

  221. 目标至少包含:一是工作内容;二是达到程度。目标的特点:层次性、具体性目标管理。管理学 大师朱兰认为:构建质量战略的第一步就是 建立质量管理委员会 。

  224. 目标的实施 : 首先是授予适度的权限,其次是进行资源的分配,最后是控制目标的实施 ( 管理人员的控制点主要有、目标、计划、资财和日常工作。 是制定目标和计划的基础 )。

  225. 目标管理的特点 :( 1)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管理模式 ;( 2)目标管理是一个导向的管理过程 ;( 3)目标管理是一个控制的管理机制 。

  227. 目标管理的优点 :( 1)目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 ;( 2)目标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明确职责、优化结构 ;( 3)目标管理的实施有助于实现管理 ;( 4)目标管理的实施有助于加强控制 ;( 5)目标管理的实施有助于增强激励。

  230. 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 1)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 2)持续改进 。( 3)全员参与。

  231. “ PDCA 循环 ” /“ 戴明循环 ” 技术 , 由美国统计学家爱德华 戴明首先提出的 。 P、 D、 C、 A分别代表 Plan (计划 )、 Do (实施 )、 Check (检查 )、 Action (处理 )。特点 是 周而复始 、 环环相套 、 阶梯式 上升。

  232. 实施 阶段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与核心环节。 计划 阶段是先导,是管理系统的各类目标,也是整个循环成败的关键。

  234. 社会指标 :反映社会现象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特性的项目,如人均居住面积、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职业满意度等。

  235. 客观性指标 是指反映客观社会现象的指标,如人口总数、义务教育普及率; 反映民情 。

  236. 主观性指标 也称感觉指标 ,是指人们对客观社会现象的主观感受 、愿望 、态度等心理状态的指标 , 如对消费品的满意度等 。反映 。

  238. 评价性指标 ,也称分析性指标或诊断性指标,它是反映社会发展、社会效果在某些方面的利弊得失的指标。

  240. 否定性指标 ,也称逆指标或问题性指标,是反映阻碍社会进步或社会发展的社会现象的指标,如物价上涨、失业率、每万人犯罪率等。

  241. 中性指标 ,是指反映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没有直接联系的社会现象的指标,如国土面积、人口总数等。

  242. 变量指包含一个以上亚概各或取值的概念 。( 1)定类变量 :类别属性之分 ,如男女 ;( 2)定序变量 : 除了有类别、属性之分外,还有等级次序上的区别 ,如很好、较好、一般、不太好 ;( 3) 定距变量 : 类别之间的距离还可以用标准化的距离去量度,如温度、智商等 ;( 4) 定比变量 :在变量的取值中可以有一个真正的零,即相当于数学中的零,凡属定比变量都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如年龄 。

  245. 信度即资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它一般用信度系数来表示。信度系数在 0.8 以上 ,一般认为调查资料是基本可靠的。效度是指调查资料对调查结果的有效程度。

  246. 专门术语 :( 1)总体:要研究对象的全体 ;( 2)样本:抽样时按照抽样规则所抽中的那部分单位 所组成的集合体 ;( 3)抽样框:抽样单位的名单 ;( 4)参数值与统计值 (参数值是总体变量的综合描述,统计值是样本 )( 5)抽样误差: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论总体时总会存在着偏差。

  247. 概率抽样 /随机抽样 ,最大的优点在于 ,可以对样本结论的 代表性或精确程度作定量的估计 。类型有 :( 1)简单随机抽样 ( 最基本的是 纯随机抽样 );( 2) 等距抽样 /系统抽样 ;( 3) 分层随机抽样 /分类抽样( 4)整群抽样 ;( 5)多阶段抽样 /多级抽样。

  249. 观察法是收集非语言行为的数据和资料的一种主要方法和技术。优点 是 直观性和可靠性 ; 缺点 是 表面性和偶然性

  250. 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信息的方法。 特 点有 历史性 、 间接性 、 无反应性 。

  

关键词:管理学内容